2009年4月27日

最後之日

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吉本芭娜娜的小說,老實說,並不是可以完全瞭解其文字背後所欲傳達的意境,卻又不時覺得好像有那麼一丁點感同身受。

這股有一點懂,卻又不是很懂的感覺,對我來說正是吉本芭娜娜作品的魅力。說不出小說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或許那根本不是重點所在,只知道看她的書,總是能輕易沉浸書中主人翁絮絮叨叨的獨白情緒裡,有時更覺得那彷彿寫的就是自己的故事一般,令人心情平靜。

我不是覺得人生乏味或是無聊,我從很小的時候就一直這樣。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出於不願捲入外婆和媽媽之間緊張關係的智慧。對我來說,每一天都像不縮不脹的大橡皮球,躲在裡面不經意地眺望什麼時,會不經意地感到蜜甜豐潤的瞬間。一感受到那飄飄然想永遠留存的甜美感覺時,我非常入迷,總是用全身去品味那種感覺。

例如今天下午,我的鞋聲響徹博物館的幽靜長廊時。看著陶甕裡面兩具相擁的嬰兒木乃伊時。看著那小小手骨和頭蓋骨而錯覺整個博物館都在靜靜呼吸時。我是世界的一部份,絕對沒有和它分離。

對我來說,活著只是這種瞬間的重複,不是連續不斷的故事。因此,不論在什麼地方斷掉,我都會接受!

~吉本芭娜娜,〈最後之日〉,《不倫與南美》,pp.33-34。


風輕拂過樹梢,耳邊傳來葉片沙沙作響的聲音;望向櫛比鱗次的房舍,101總是理所當然地直挺挺聳立其間;略帶寒意陰雨綿綿的早晨,蜷曲在溫暖被窩中任性地賴床;回老家吃完媽媽做的家常菜,撐著鼓鼓的肚子癱在電視機前面放空腦袋;跟許久不見的同學相約敘舊,興味正濃之際……生命就這麼終結在那平靜而幸福的一刻,似乎也沒什麼不好?有時候我會這樣覺得。

我跟妹妹一起在HBO看「海神號」時她問我:「如果是妳,沉船後會不會選擇跟主角們一起尋找其他的出口?」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早在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就剛好設想過,所以不加思索便回答:「如果是我,應該在翻船的瞬間就被大吊燈砸死之類的,不會有機會煩惱這個問題。」要說我悲觀也可以,第一,若是真實生活中發生這類災難,我想我永遠不會是劫後餘生的幸運主角,應該只是那群死狀悽慘作為背景的臨時演員。第二,我不會游泳,不如早死早超生。

有一陣子,我沉迷於「空中浩劫」這個節目,一集接一集,不知不覺連續看過十幾集。看這個節目常常不禁潸然淚下,通常是在模擬機上乘客遇難前的恐懼無助,或是罹難者家屬及生還者現身說法之時。原來,空難通常不是如「絕命終結站」裡演的那樣瞬間來襲、一了百了,換做是我,我想我根本毫無勇氣面對墜機前的二、三十分鐘,那即將而來的死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