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我這邊有批口罩好便宜


2003年SARS疫情爆發那一年,爸爸認定全台北市都是極度危險疫區,所以託弟弟運來一大袋各式各樣的口罩給我,還在電話中囑咐我不戴口罩出門妳就死定了。
那時候貪圖方便,出門或上課頂多會戴不織布或活性碳口罩,所以一堆N95或像防毒面具型的口罩就收放到現在,其中還有一些完全未開封過,不知道戴起來是何種造型的口罩。
不知道口罩有沒有保存期限?包裝上的使用說明完全沒有提到製造日期跟使用期限,我想應該是沒差吧。
衷心希望這些口罩可以繼續囤積,不要有使用到的需要。

2009年4月27日

小小的搭訕

「請問妳是哪一位?」我被搭訕了。

我深知自己是副萬年宅女樣,全身上下又不時散發出無精打采、最好少惹我的孤僻氣息,所以不管是為了什麼理由跟我搭訕的人種當中,想都不用想,絕對不會有年輕帥哥(不然美女也好)的選項,但這次竟然是個小女孩,的確是有點over。

其實,小女孩一走進書店的書籍陳列區我就注意到她了。小女孩有著深邃得像是戴了瞳孔放大片的雙眼,上身穿著長袖polo衫,天氣雖然微涼,下身仍是穿著短褲,腳上則踩著略顯小的木屐拖鞋。她行經我的身旁走向童書陳列區時,不知為何多看了我一眼,我也順勢多看了她一眼,覺得她真可愛。

所以,我一直偷偷注意她,反正手中《Q&A》並沒有想像中好看。

小女孩的媽媽在雜誌區翻閱雜誌,小女孩則獨自在我旁邊讀著童話故事書。不過,不一會兒小女孩開始覺得無趣,便不知從哪裡拉來一位年紀比她小的弟弟,充當起她的學生聽她唸起故事來。從小女孩斷斷續續地讀著故事情節,聽得出來她懂得的注音符號不多,但年紀更小的弟弟似乎也毫不在意,任憑小女孩掌控全局。

小女孩真是主動積極啊,將來該不會是想當老師吧?我暗付在心中。

不久,弟弟的媽媽催促弟弟回家時間到了,小女孩與弟弟把握最後相處時間,開始繞著陳列書籍的書架跑來竄去,暫時消失在我的視線內。我便又專心回到《Q&A》的世界中,心想今天應該就可以把這本書看完。

小女孩再度回到我的視線時,睜著大大的雙眼對著我說:「請問妳是哪一位?」

弟弟回家了嗎?這次輪到我了嗎?突如其來的問話讓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答,卻也順其自然與小女孩互動起來。

一旦有了回應,小女孩便知道我是個肯理睬她的人,拿了好幾本童書拉著我問書名、問書中的句子怎麼唸。期間,弟弟有一刻跑回我們身旁,原來弟弟跟弟弟的媽媽還沒回家啊!小女孩卻帶著些微惱怒的口氣問弟弟:「你怎麼還沒回家?」

正當我思索著該如何結束這無止境的問答,該如何對小女孩表明我想看的是手中的《Q&A》,而不是她塞給我的童書時,小女孩的媽媽結束瀏覽雜誌,返回小女孩身邊,小女孩因而安分許多。

最後,小女孩和媽媽回家時經過我身邊,我對小女孩說了拜拜,沒想到她只怯生生地看我一眼,什麼也沒說。這時我才明白,原來小女孩再怎麼活潑健談,面對這種短暫友誼結束時的離別場面,仍是不知所措,也難怪她對回家前的弟弟會有那般逆轉的態度。

最後之日

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吉本芭娜娜的小說,老實說,並不是可以完全瞭解其文字背後所欲傳達的意境,卻又不時覺得好像有那麼一丁點感同身受。

這股有一點懂,卻又不是很懂的感覺,對我來說正是吉本芭娜娜作品的魅力。說不出小說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或許那根本不是重點所在,只知道看她的書,總是能輕易沉浸書中主人翁絮絮叨叨的獨白情緒裡,有時更覺得那彷彿寫的就是自己的故事一般,令人心情平靜。

我不是覺得人生乏味或是無聊,我從很小的時候就一直這樣。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出於不願捲入外婆和媽媽之間緊張關係的智慧。對我來說,每一天都像不縮不脹的大橡皮球,躲在裡面不經意地眺望什麼時,會不經意地感到蜜甜豐潤的瞬間。一感受到那飄飄然想永遠留存的甜美感覺時,我非常入迷,總是用全身去品味那種感覺。

例如今天下午,我的鞋聲響徹博物館的幽靜長廊時。看著陶甕裡面兩具相擁的嬰兒木乃伊時。看著那小小手骨和頭蓋骨而錯覺整個博物館都在靜靜呼吸時。我是世界的一部份,絕對沒有和它分離。

對我來說,活著只是這種瞬間的重複,不是連續不斷的故事。因此,不論在什麼地方斷掉,我都會接受!

~吉本芭娜娜,〈最後之日〉,《不倫與南美》,pp.33-34。


風輕拂過樹梢,耳邊傳來葉片沙沙作響的聲音;望向櫛比鱗次的房舍,101總是理所當然地直挺挺聳立其間;略帶寒意陰雨綿綿的早晨,蜷曲在溫暖被窩中任性地賴床;回老家吃完媽媽做的家常菜,撐著鼓鼓的肚子癱在電視機前面放空腦袋;跟許久不見的同學相約敘舊,興味正濃之際……生命就這麼終結在那平靜而幸福的一刻,似乎也沒什麼不好?有時候我會這樣覺得。

我跟妹妹一起在HBO看「海神號」時她問我:「如果是妳,沉船後會不會選擇跟主角們一起尋找其他的出口?」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早在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就剛好設想過,所以不加思索便回答:「如果是我,應該在翻船的瞬間就被大吊燈砸死之類的,不會有機會煩惱這個問題。」要說我悲觀也可以,第一,若是真實生活中發生這類災難,我想我永遠不會是劫後餘生的幸運主角,應該只是那群死狀悽慘作為背景的臨時演員。第二,我不會游泳,不如早死早超生。

有一陣子,我沉迷於「空中浩劫」這個節目,一集接一集,不知不覺連續看過十幾集。看這個節目常常不禁潸然淚下,通常是在模擬機上乘客遇難前的恐懼無助,或是罹難者家屬及生還者現身說法之時。原來,空難通常不是如「絕命終結站」裡演的那樣瞬間來襲、一了百了,換做是我,我想我根本毫無勇氣面對墜機前的二、三十分鐘,那即將而來的死亡。

【舊文重貼】想要的得不到

曾經看過一段話:「當一個人想收藏小時候喜歡的東西時,表示他已經開始變老。因為小孩子不會懷舊,只愛創新。」我深感認同。

日前,在某購物中心裡的「玩具反斗城」中,發現小女孩可「選購」的娃娃種類多樣、琳瑯滿目,我看呆了眼。

小時候,我最愛的娃娃不是聞名國際的「芭比」,而是「珍妮」。珍妮娃娃出自日本人之手,可愛的大眼睛及貼近現實的身材比例,深得我心。我曾經擁有「兩仙」珍妮,那時的珍妮不便宜,約七、八百元左右,娃娃盒中總會附上娃娃衣及娃娃配件型錄。

娃娃型錄中,最吸引我的是各式各樣的娃娃衣,有古典宮廷式、歐洲鄉村式、時尚、休閒、上班族OL、和服等,我最愛看著型錄,幻想可以買到美麗的衣服給珍妮,卻從沒付諸行動過,珍妮從頭到尾不過三、四套衣服。

小時候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現在有能力可以買到時,我卻已過了玩娃娃的年紀。想到此,打消了想再度擁有珍妮的念頭。

【重貼後記】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是實質的物品,有時候是一種態度或生活方式。念研究所時,羨慕有些同學認真投入學術研究的執著態度,就在「我是不是也能做到這樣?」的自我拉扯中,不得不承認是虛度了一些光陰,但也因此更認識自己。不適合自己的,就讓它留在「想要,不一定要得到」的階段好像也沒什麼不可以。

2009年4月18日

名偵探的守則



《名偵探的守則》是東野圭吾惡搞古典本格推理的著作,不知道日劇會拍成怎樣?不過,在讀過原著,以及經過「33分偵探」的洗禮之後,這齣劇絕對看定了。

題外話,因為要墊檔四週而開拍的「被迫歸來的33分偵探」正在熱映中,依舊很白爛,台灣不曉得有沒有機會上檔這個系列?這類型日劇不會想一口氣看完,但娛樂性頗高。

這幾年台灣翻譯出版東野圭吾推理小說的份量很足,日劇、日影改編的頻率也很高,不過我唯一看過的只有「流星之絆」日劇版,《名偵探的守則》原著則是在閒逛「33分偵探」相關討論時得知。

「33分偵探」印象中是原創劇本,那股惡搞推理著作的原意,以及名偵探鞍馬六郎「隨著一個個推理提出,嫌疑犯也不斷增加」的天馬行空想像力,非常深得我心,所以延伸閱讀了同樣惡搞本格推理的《名偵探的守則》。

原著沒有我想像中的爆笑,但是名偵探天下一大五郎與助手大河原番三警部每每跳脫小說進行式,開始一來一往碎碎唸,試圖與讀者對話,並破梗本格推理的情節實在有趣極了。

尤其是第六章「花樣粉領族氤氳溫泉鄉殺人事件」論—兩小時單元劇(事件名稱為何如此繞口,書中也有作解釋),這一節更是諷刺推理小說在改編成電視劇之後,為了因應收視群多為主婦,殺人詭計及推理過程簡化也就罷了,天下一大五郎還被改編成女子大學生偵探天下一亞理沙,與大河原警部搞起曖昧來,這……根本就回頭痛痛惡搞了日劇版,因為香椎由宇飾演的新人女刑事原著中根本不存在。

我喜歡這一章,我想看天一下大五郎變身為天下一亞理沙,但日劇版要改編這一章是不是有點難度啊XD